2025年3月21-22日,由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研究生院合办的“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硕士课程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多所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大湾区高等教育人文学科发展的创新与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重要进展。

研讨会师生合影
作为研讨会的序幕,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卢鸣东教授(Prof. LO Ming-tung)于21日下午13:45在华信书院做了题目为“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家训学”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朝鲜经学家丁若镛的著作《与犹堂全书》、《居家四本》和他的家书《茶山家书》展开。卢教授在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丁若镛的文献构建的经学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包括一手史料的考古发掘、他的家训学说基础、书写形式、居家具体规范内容和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他还在报告里指出,丁若镛的家训与中国历史上我们熟知的《严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所不同的原因在于丁若镛本人将其作为一门学问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具有很强的普世性,而并非私人适用范围。卢教授表示,丁若镛对朝鲜经学在家训学方面的发展是中、朝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中、朝学术结合的宝贵成果。
卢教授与参会师生合影
22日上午9点30分,研讨会正式开幕。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任研讨会主持。李教授对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和到场的各位嘉宾及会议做了简要的介绍。李教授表示,我校2019年启动“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CCGC)”本科项目,现已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学科,未来将逐步拓展硕士项目,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李教授特别感谢了黄煜教授、郭中实教授及卢鸣东教授在学科建设中的贡献,并呼吁持续推动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李建会教授

研讨会现场
会议正式开始,澳门大学的孙江教授首先发表了以“最初儒人海西经”为主题的主旨演讲。孙教授以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作为切入点,剖析了晚清外交官彭光誉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他提出,文化传播需超越文本翻译,回归生活实践,并强调澳门作为“融汇东西的记忆之场”在全球叙事中的独特价值。此外,孙教授还警示了技术时代的人文坚守,呼吁在AI技术浪潮中复兴人文精神。

澳门大学孙江教授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Tim Summers(夏添恩)教授介绍了该校“中国研究”硕士项目的跨学科特色。他提到,该项目以培育“全球中国专家”为目标,课程涵盖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采用英语教学并融入大湾区实地实践。夏教授坦言,国际政治局势与科技项目偏重对人文社科教育构成挑战,需平衡学科发展并拓宽生源多样性。

香港中文大学Tim Summers(夏添恩)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的郭中实教授聚焦硕士教育现状,直言教育产业化导致学术深度稀释。他以微信用户量类比“普及度≠高质量”,批判部分高校盲目扩招、课程“快餐化”倾向,强调大学应培养“改变社会的独立思考者”。同时,面对AI技术冲击,郭教授表示需利用工具优化教学,但须坚守人文内核,重塑学术评价机制。

香港浸会大学的郭中实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的卢鸣东教授详细介绍了该校“中国学术文化硕士”课程的跨学科设计。该课程打破文学、语言与文化边界,新增《犯罪文学与电影》《汉语与中国文化》等选修课程,并将与英文系、翻译系等合作开放学分互认机制,旨在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香港浸会大学卢鸣东教授
我校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协调人陈家宁博士分享了我校“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的核心理念。他强调文化传播是双向对话而非单向宣传,并介绍专业课程融合传播学理论、文化研究与全球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国际会议参与等实践强化学生能力。陈家宁博士呼吁学界与业界合作,培养“既懂文化、又通传播”的新型人才,助力中华文化融入全球叙事。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的陈家宁博士
会议最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煜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期待同学们抓住学习的机会,积极扩大眼界,充实自己。在AI时代,一切知识都要颠覆、重构、再造,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同学们要迎头向上。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黄煜教授
此次研讨会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深化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平台。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将以建校2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传播实践,为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贡献学术力量。
师生踊跃发言讨论
供稿:杜耀华 卢欣语 余晨星
图片:赵若含
编辑:段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