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下午,新学期的校长思政第一课在大学会堂隆重举行。北师港浸大校长、香港人文学院院士陈致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从金文与诗经看四言诗体的形成”的精彩演讲,吸引了一千多名师生到场聆听,大学会堂里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同学在演艺厅观看直播。讲座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主持。

伍鸿宇教授主持讲座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早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杰出学者,陈教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夏商周时期历史与文化的演变以及古文字(金文与简帛文字)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精辟的见解。此次演讲陈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外学者们关于诗歌起源于民歌的论述,指出很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密码,即两周金文中存在着大量的祭祀礼乐和礼辞。陈教授通过对1955年在陕西郿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酒器盠方彝上的铭文与《诗经》中“雅”和“颂”章节中的互文,印证了最早通用的固定词语很可能是周朝贵族的习惯用语,表达了他们的语言习惯,体现了他们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陈致校长演讲主题《从金文与诗经看四言诗体的形成》
随后,陈校长讲解了西周金文是如何由杂言向四言演变的。西周中晚期的“应侯见工钟”和“逑鼎”铭文都出现了“永寶用享”、“万年无疆”等以阳部韵收尾的词语。同时,《诗经》中反复出现的“万寿无疆”、“多福无疆”等词语都说明在西周晚期金文中的韵语已然形成。陈校长还举例说明西周中晚期金文中常用韵脚除“阳”部外,还有“之”、“东”、“幽”、“真”等韵。由此,陈校长指出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两大变革, 即四言套语的出现和铭文普遍用韵。特别是在周宣王(827-782 B.C.)时期,似乎有一种追逐风雅,铭必入韵的倾向。

陈致校长讲解西周金文如何由杂言向四言演变
那么,西周中晚期为什么会出现铭文入韵和诗歌化的倾向?陈校长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互动。陈校长解释这种现象与西周中晚期音乐有长足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西周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乐钟的规范化和定型化使祭祀礼辞不断向着诗歌的方向发展。陈校长生动的讲解和详实的介绍不仅使同学们感受到了西周时期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的特点,还领悟到这些因素对汉语语言的影响,掌握了汉语语言中惯用语、成语、韵语产生和发展脉络与路径。

陈致校长进行精彩的演讲
在演讲结论和进一步思考中,陈校长再次提出问题,提出《诗经》中的“周颂”等篇章和金文一样呈现了由无韵到杂韵,再到合韵通韵、全韵的发展痕迹。在当今人工智能大发展阶段,我们是否可以运用AI资料分析手段全面清晰地整合《诗经》与金文中的语料,并整理和掌握西周时期的词语,用韵、套语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ChatGPT, Deepseek,文心一言,豆包等AI工具的简单测试,发现目前AI给出的答案还是有限的。因此,陈校长呼吁,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同学们继续努力,以更好地破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码,掌握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大学会堂座无虚席
陈校长精彩的演讲激发了大家对早期中国历史文化的极大兴趣。问答环节,同学们抓住机会踊跃提问。例如,“AI是否能够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文艺创作方面取代人类?”,“民歌在铭文中是否有互相印证的例子?”,“音乐的发展会促进诗歌的形成,是先有音乐还是先有诗歌?”等等。对于同学们的疑问,陈校长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现场同学积极向陈致校长提问
问答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围着陈校长讨论问题,交流看法,陈校长热情回应每一位同学。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讲座后同学们围绕陈致校长讨论
来源| 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字| 刘杨
图片| 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