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北师港浸大校长、香港人文学院院士陈致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 “中华文化根寻:《诗经》与商周礼乐文化”的讲座。陈教授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汉学研究学者,主要从事《诗经》、金文以及明清学术史方面的研究。本次讲座由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主持。

毛亚庆教授主持讲座
陈教授以上博简《孔子诗论》为切入点,引出对孔子及其家系的讨论,进而引出学界关于“儒与儒家之别”以及夏商周三代之间关系的研究与争论。陈教授指出尽管对于在族群上周人是否为夏人依然没有定论,但是由于政治需要周人以夏自居,承接夏的文化传统,并且有选择地吸收殷商文化,从而形成西周礼乐制度的基础。


陈致教授演讲中
接着陈教授讨论了西周雅乐制度的形成及其变化。结合甲骨文、金文和文献资料,陈教授首先指出“雅”乐滥觞于“夏”乐,尤其强调了河洛地区殷人音乐文化,以及殷人在江汉一带的音乐文化对于西周雅乐的影响。其次,陈教授探讨了西周如何吸收和改变了商代祭祀用“万舞”和“庸奏”乐舞形式,并且指出“庸奏”乐舞后来演变为《诗经》中的“三颂”。此外,陈教授指出平王东迁之后,随着“雅”和“夏”的地理概念由关中周王畿一带扩大到中原地区,雅乐也与中原诸夏音乐相互影响,形成新的雅乐体制。与此同时,雅乐制度也逐渐为中原诸夏的音乐文化所破坏,诸夏中崛起的“新声”逐渐取代 了“雅乐”在周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陈教授进一步指出所谓“新声”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新,以“郑卫之音”为例,“新声”实际上是河洛殷商音乐文化的再发现。同时,贵族阶层的僣侈之风,来自民间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使雅乐制度与雅文化随着周王室的式微而日渐消歇。
同学们对陈校长所讲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并在讲座结束后积极提问,尤其对于学者如何解读古文字感到好奇。同学们也希望陈校长能推荐一些关于早期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以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学习。

现场同学积极听讲、参与互动
文:通识教育学院 黄花
图:通识教育学院 陈颢哲
新闻公关处 金利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