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9日 ,UIC的教师和学生一行九人与台湾的教授、学员相汇南昌,揭开了期待已久的暑期庐山国学研习营的序幕。五十多名师生从南昌出发,赴白鹿洞、庐山、上饶、景德镇、鹅湖书院等地,一路上游览风景名胜,凭吊历史文化名人,并跟随名师研习国学,传承华夏千秋慧命,整个行程为期九天八夜。
登高览胜,走访滕王阁
10号上午,我们登临了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它始建于唐太宗的兄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的时候,因为李元婴受封滕王,故称为滕王阁。雄踞江边的滕王阁,开阔的入口广场,秀丽的庭院,金碧辉煌的宫廷式建筑,气派非凡。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墨迹。它的名字闻名遐迩,它的故事源远流长,这都离不开王勃笔下的千秋美文《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当我们登上房楼,导游便开始对《滕王阁序》侃侃而谈。可是僵化的演说逃不出书本桎梏的内容。知识点错漏百出,其中不少属于常识。这自然误导了对景点背后的故事或文化缺乏了解的游客,造成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正当导游把《滕王阁序》误讲为是诗的时候,久久沉默的教授们再也按捺不住,三步并两步地接过导游手中的话筒,非常"客气"地作出"补充",当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邀请了不少文人学士,在重修的滕王阁上登高、欢宴、赋诗,《滕王阁序》是王勃在滕王阁之会上所作的序文!
正是在教授们的详细讲解中,我们发现了后人重修的滕王阁中某些建制和摆设的漏洞。一路上游历的绳金塔、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西山道教万寿宫等景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授们精彩的讲说引导着我们的思考,正因为这种思考,收获更丰,这种有别于一般旅游团的国学研习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同时,亦学会了用怀疑的目光、批判的思维,去欣赏历史,继承历史。

相聚明伦,寻访白鹿洞书院
第三天晚上,我们入住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与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组成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于此,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曾在此学院办国学,亦称"庐山国学"。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亲手恢复并亲身执教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因此扬名国内。
一连两天半的"庐山国学研习"就在书院的明伦堂展开。
书院里,大小院落,排列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碑额诗联,比比皆是......加上来自台湾淡江大学 王邦雄 教授、欧亚大学校长 龚鹏程 教授、台大中文系 周志文 教授、白鹿洞书院院长高峰、北京大学 张颐武 教授、庐山国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时叙关于《儒学的精神血脉》、《国学与新国学》、《白鹿洞书院的历史、现况及文化意义》、《对大陆国学热的分析》、《庐山文化的原生态》的精彩演讲,此人、此情、此景,无不水乳交融,绽放光彩,无不让我们陶醉于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
当晚,我们UIC的学员们一起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想、收获直至凌晨两点多,仍不知疲累,舍不得入睡。静谧的深晚,潺潺的溪畔,伴着萤火虫,坐在石桌前,我们继续长聊,好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这正是这次"庐山国学研习营"的举办初衷。

移师景德,探访文化遗址
接下来,我们登临雄奇险秀,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浏览东林寺,听住持侃佛;又远观有东坡题诗的西林寺;前往景德镇,览古窑遗址,瓷器博物馆;再往南走,至上饶寻稼轩墓,祭蒋士铨,访鹅湖书院。一路上,风光无限,各位教授亦随时随地即时讲学。
旅程在南昌开始亦于此地结束,参加此次活动的成员中,除了我们UIC一行九人之外,其他成员都是来自台湾的知名教授学者、大学中学教师、博硕士生、高中生等,组合之有趣,可谓少有闻说。
然而,为了共同追求的知识以及文化的真谛,我们走在了一起。诚然大陆与台湾的学员,无论是政治背景还是成长环境都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成为大家相识、相处、相惜的隔阂,反而在九天八夜的行程中,彼此的关系却随着共同经历的增多而越发融洽。虽然研习营结束已近半月,但是学员们分别时彼此留下的祝福与不舍,机场里落泪的一幕又一幕,相信,一直会清晰地深刻在曾一起走过这九天八夜庐山国学之旅的每一位学员的心中。
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着共同的传统、共同的使命--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延续儒学的命脉与精髓,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富强!
撰文:冯振辉 杨凤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