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上午,在古色古香的华信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楷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人权、主权、政权——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础及其现代困境”的讲座。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伍鸿宇教授主持。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

王楷教授在古色古香的华信书院开讲
讲座开始,主持人伍鸿宇教授热烈欢迎王教授为UIC学子带来这场讲座。他介绍到,王楷教授师从著名的哲学家陈来先生,师出名门,成就显著。此次的讲题“王道理想”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历代的研究学者,都希望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一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是近年,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此次讲座,王楷教授将为大家介绍中国文化为世界带来怎样的价值。

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教授主持
王教授以一个问题开场——“如果孔子生活在21世纪,他将如何应对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他说,今天我们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一起学习。
首先他比较了在儒家的话语中,“王道”和“霸道”最初的概念——两者是一种辅助和被辅助的关系。最初的“霸道”并非贬义,而是王室衰微,需要诸侯之长来主持大局的一种必要。
然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儒家话语中的王道理想——“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即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别人就会心悦诚服。王教授说,而这种理想在法家看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构想,法家认为“事异则备变”(事情变了,处世方法就要跟着改变)。王教授还举了《韩非子·五蠹》中的“不才之子”的例子——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都无法让其行为改观,但官吏带着兵器、依照法律来搜捕时,其行为却有了变化。王教授生发到,在法家看来,严厉的制度和刑罚措施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在对比了不同学派对理想的社会制度的看法后,王教授总结到,儒家“坐而论道”,论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实际的操作时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即便这样,儒家的理论可以作为我们不断完善的目标,我们无法否定其在价值层面上的作用。
接下来,王教授带领大家讨论了儒家处理世界秩序基本道德基础—— “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王教授提到,现代的国际秩序有“内政”和“外交”的区别,而儒家认为,恻隐之心是推崇至整个同类的,不分地域,不分国家的。 “内政”和“外交”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引用了《孟子·离娄下》中“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想到天下有人遭受了水患,就好像是自己使他们遭受了水患一样;稷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就好像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来说明。
那么,在儒家看来,在施行仁政的国家是否会有制度上的优越呢?即当邻国与自己国家之间,有文明上的落差时,是否真正地会以“仁政”来拯救或影响到他们呢?王教授举了《史记·周本纪》中的西伯的例子——西伯喜欢暗中行善,本国百姓和谐谦让,感化了世人,最终使世人推崇和顺服于他。
儒家还认为“仁者无敌”。王教授说到,这是一种将人人格化,而非具象化的看法。在儒家的逻辑上,人首先作为一个人,拥有人的属性而存在。其次再分国家、民族、人种。这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这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孟子的理论的缺陷是一种可爱的缺陷,他的观点本身的价值值得肯定。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受过教育的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需要有超越性。需要有更加超越世俗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这也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体现。


听众认真听讲
讲座到了后半部分,王教授又为大家介绍了儒家的“征而不战”、“吊民伐罪”等儒家基本观点。在90分钟的演讲中,王教授引经据典,把真实的、多面的儒家基本思想介绍给了在场听众,使听众受益匪浅。

北师港浸大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与主讲人热烈讨论
在与观众互动环节,王教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讲座最后,由主持人伍鸿宇教授为王楷教授赠送纪念品。

伍鸿宇教授为王楷教授赠送纪念品
文: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柴 静
图: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 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