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研究中华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需不需要传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UIC校董会主席许嘉璐教授如此回答:“这不是任何人的选择,而是世界的需要,否则多样化的世界就可 能沦为‘一样化’‘一元化’。同时,我们也有极大的自信: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的结晶。”

许嘉璐(右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左二)、吴清辉校长(中)、张聪副校长(左一)、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秘书长伍鸿宇(右一)在揭牌仪式上。

“两千年来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对现代国际社会有积极意义吗?”一名UIC女学生在挤满了听众的冯燊均演讲厅站起,拿着话筒向台上来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方朝晖教授发问。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陈致教授刚谈完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国学教育,一名男生抓住机会问道:“古有科举取士,今有公务员考试。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影响有多大?”

这是发生在2016年4月第十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的情景。以“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展开,来自多所高校的学者从儒、道、佛、法、墨等角度,与UIC师生进行教学研讨。

“这种教学研讨会是我们国情国学教育的一部分。”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说道。“通常,研讨 会是特定领域的学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很专业的问题,基本上跟本科生没什么关系,研究生或以上的研究者才会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研讨会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在主 题的选定、学者的邀请上也会有所考虑,增强教学效果;研讨会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具有这样规模和持续性的教学研讨会并不多见。”

国情国学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开创的由核心课程、教学研讨、系列讲座、文化创意和社会调查组成的立体教学模式。UIC还设立了专门的国情国学教育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时间拨回到2014年,第十四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的现场座无虚席,境内外专家与师生积极探讨全球化时代下 中华文化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播。UIC校长吴清辉教授在会上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那一年,许嘉璐和吴清辉商 议,UIC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国际化方面小有成就,下一阶段应发展自己的特色,内容应该更丰富,其中一个方向就是设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 播。

两年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在UIC正式成立。许嘉璐出任院长,吴清辉担任常务副院长,伍鸿宇任秘书长。

          美国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的近20名师生在2016年初参加UIC举办的交流项目,课程包括学习太极拳。                  

建立研究院之所以必要,许嘉璐认为,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事业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我们能阅读、讲解、研究,但是,我们民族现在还没有学会用中国老百姓和世界民众乐于听、听得懂、听了信、记得住的话语表达。所以,研究院需要研究传播的方式。”

为此,“研究院将与境内外其他类似的研究机构有所不同,在深入研究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多结合影 视、传媒、新闻、设计、文化产业来进行。”伍鸿宇解释说。“我们还将开设课程,立足UIC,服务全体师生。同时,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举办学术文化 活动,丰富学生国际化体验,将中国文化推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人民。”

伍鸿宇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近代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中德历史比较的学习和研究。

他认为研究院的成立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天时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盛;地利即珠三角在近代历史 上得风气之先,珠海的所在(旧时称香山)可谓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人和即内有许院长、吴校长的精诚合作,积极推动,外有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以 及像中国华信这样的热心企业慷慨捐赠。

他认为研究院能更好地支撑UIC的国际化、国情国学教育和全人教育等理念。“让UIC学生成为扎根中华文化 的全人,这才是世界所需要的。”伍鸿宇说,“在当今时代,如果只是照搬西方博雅教育,其价值是有限的。将西方博雅教育与传统书院教育思想相融合,相互借 鉴、互相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这样UIC的博雅教育才真正具有国际意义。”

研究院将设在新校园的文化创意中心,未来会围绕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和项目开发等方向展开,可能会创设华信书院、中华文化传播论坛、中华文化体验馆,开展珠海及珠三角历史文化研究、一带一路学术文化交流项目等。

此外,研究院将来还可以通过许嘉璐院长,与中国文化院、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论坛等境内外重要机构结成网络,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图文:新闻公关处 何锭

大标题 中文数字
大标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