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北师港浸大校长汤涛院士的“校长第一课”在演艺厅举行,吸引七百多名在校师生到场聆听。党委书记、副校长张聪教授,学术副校长陈致教授、协理副校长魏楚雄教授,教务长李建会教授,财务及行政执行总裁陈立信先生,工商管理学部院长左龙佩兰教授,理工科技学部院长黄华雄教授,珠澳文化专家李世源先生等校内外领导、嘉宾和老师出席。

校长开讲

现场座无虚席

同学认真聆听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教授在主持时说,“校长第一课”是UIC国情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辉煌壮丽的国家历史;今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启动的第一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湾区发展的规划蓝图;今年也是我们北师港浸大发展历程上的新起点,同学们应该如何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汤校长将会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汤校长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非常高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今年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来跟大家分享我们国家的历程与我们的时代使命。接下来,汤校长从七十年历程、时代机遇和青年的使命两个方面展开演讲。
一、七十年历程
汤校长回顾了悲惨的中国近代史,今天是九月十八日,8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之后的14年里,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揭开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抗战历程,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段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屈辱历史。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949年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70年中,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汤校长回忆说,四十年前,一万块钱的家庭被称为“万元户”,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是国民生活中的“四大件”。而到了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这种发展可以说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
这种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是我们国家过去七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十年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前进。“两弹一星”让我们的国防实力大大增强,只有国防力量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国民经济。科技还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改变了中国老百姓“靠天吃饭”的状态。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汤校长说,科学技术让我们可以像文学作品描述的一样,去到月球,去到深海,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快、走得更深、走得更远。神舟飞船、北斗导航卫星、潜水器、国产飞机、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科学技术的突破令人振奋。近二十年来,尤其突出的是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有光缆线路的发展,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遍布大江南北。中国科技事业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真理。

汤校长为同学们讲解国家科技国防事业的发展
这样的大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汤校长回忆起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还有自己求学时的伊拉克朋友,他说,当时这些国家的生活是很令人羡慕的,但仅仅过去了四十年,我们国家的整体面貌和国民生活就达到和超过了他们。这都得益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汤校长本人也是受益于这个时代大背景,在学校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真才实学。此外,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汤校长也亲历了这一光辉时刻,两年后,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从经济体制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还创造性的设立了经济特区,其中就有我们珠海。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汤校长在深圳的经历,他说,现在的事实也证明,我们经济特区的尝试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深圳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过广州和香港,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此外,我们国家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可以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分工,在平等条件下进行国际竞争。在农业方面,2006年1月1日,我国废除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进一步增收,真正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在外交方面,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我们需要走出去,需要有更多的贸易伙伴关系,更多的发展渠道。

汤校长为同学们讲解“一带一路”倡议
科技发展的奇迹同样离不开道路和战略选择。论及“科教兴国”,汤校长这一代人马上就能想起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由此中央开始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汤校长说这样的政策让当时的年轻人可以上大学,可以出国深造。只有国家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我们才会有不断地科技创新和进步,才能有一流的桥梁、一流的高铁、一流的通讯设备等等。汤校长回顾了1978年12月国家领导人为首批52名留学生送行,1983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18人博士学位。这些优秀的人才至今仍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科研前线,引领着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今年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汤校长的北大校友有6人入选:于敏、屠呦呦2位校友名列“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吴文俊、顾方舟、高铭暄、樊锦诗4位校友名列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谈及于敏先生对国家氢弹研制做出的突出贡献,汤校长说于敏先生凭借一己之力,长期领导并参加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医学工作者,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时代机遇和青年的使命
汤校长说,辉煌的七十年走来,我们这一代人做了很多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实现了很多梦想,但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待优化和健全。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思考,下一步的国家发展,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做。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临的是饥饿、贫穷、落后和挨打。现在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但又面临更严峻更复杂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把挑战变为机遇。
说到时代机遇,汤校长以广东省举例。他说,从 20世纪80年代中央把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开始,广东省就一直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GDP来看,广东的GDP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珠三角九个地市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强烈反响。汤校长说湾区形态意味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都有很多尝试的机会和资源,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作为来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级湾区。他横向比较了世界已有的几大湾区,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确是拥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硬件设施。从世界湾区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1763年改良蒸汽机,1870年以后电学理论发展,1950年代后计算机发明。在这些工业革新的历程中,引领技术革命的就是伦敦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所以,结合我们自己来谈,汤校长对大家说,UIC同学大多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和打算,学成归国后,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里有历史的机遇和时代的热土,希望大家能够加入到大湾区建设的阵营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还有很多需要依靠年轻人来完成。有些领域我们已经看到初步的成果,比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还有更多的领域仅仅只是开始,需要大家的努力和奋斗。
汤校长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海横琴自贸区和深圳前海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形成了“黄金三角”,对整个珠江流域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但如果细化来看,会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教育的发展却非常的不平衡,我们有世界级的城市,也还有很多一般的城市教育。在这种不平衡中,汤校长说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任重而道远。珠海毗邻港澳,是很有机会的城市,上个月我们北师港浸大和澳门大学、五邑大学共同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立。成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西岸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有效整合科教资源,发挥推动大湾区教育互通的桥梁作用,UIC同学也将从中直接获益。

汤校长介绍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落实到UIC的学校教育,汤校长说,我们学校倡导博雅教育,所以如果可以将传统的智慧和优良的技术,精进的专业结合起来,将会是大家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回顾七十年的成就,邓稼先、于敏等前辈正是因为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土壤,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科技报国为毕生追求,才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和国家需要的领域挺身而出,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科学家,也因为他们能不忘初心,坚持始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汤校长寄语大家:“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受益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立足于珠海、立足于广东、立足于中国,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发展观。当我们走过人生的很多历程之后,会珍惜现在得之不易的生活,我的这些看法与在座的同学共勉。”

同学积极提问,与校长交流
演讲结束后,UIC同学就共和国历程、国家南北地域差异和大学学习等方面向汤校长请教。有同学问在七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汤校长最有感触、最有体会的变化是什么。汤校长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在自己小时候,中国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辛辛苦苦的干活,但每年到三四月份还是会没有吃的,需要去别人家借粮食,这种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时刻受到威胁的状态是很痛苦的。但十多年前他再回到农村去看,没有人再吃不饱穿不暖,70年来中国农民的命运出现了根本的改变,真的非常了不起。还有同学请教关于大湾区里不同城市的发展问题,比如深圳和珠海两个地方的看法,汤校长说自己在香港、深圳和珠海都生活工作过,每一个省都应该有多元的城市文化,珠海不会成为第二个深圳,技术上也不大可能,现在的珠海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城市。还有同学说,听了汤校长的演讲,知道珠海处在大湾区里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那么在UIC读书的我们应该怎么把握时代机遇。汤校长回答到,从读书的角度看,珠海非常好。当时他在利兹,也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大家都能认识,环境特别适合读书。这里离香港、澳门很近,我们可以邀请这些地方的学者来开讲座,让同学们不断拓宽眼界。哪怕这些讲座跟你的专业不搭界,但多听多看,也会很有意思。汤校长说当年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也会旁听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所以现在和作家合作著书。另外,同学们可以多参加社会活动,去实习去接触世界。我们有很好的校内学习环境,也有很有利的粤港澳大湾区交融的平台,等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些在大学的经历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汤校长说,很多在大学自然而然做的事最后成为毕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很珍贵的。当年他读书时曾编辑过年级的学习刊物,所以十年前创刊了《数学文化》这本杂志。
由汤涛校长和宁肯先生合作的《冯康传》将于今年十月出版,届时汤校长将为今天现场提问的同学送上亲笔签名的著作。

演讲结束后,汤校长与部分嘉宾合影留念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孙思琪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刘 勇
新闻公关处 廖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