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讲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讲座 >> 正文

[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专题报道]发掘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2012年11月10-11日,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两岸高校的多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

11月10日,研讨会开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举行,校长吴清辉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及秘书长鲍俊萍女士等嘉宾出席。来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等兄弟院校的多位师生应邀参与研讨会。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式

吴校长致开幕词

吴清辉校长全程参与11月10日上午的研讨会。他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时至今日,文学经典并没有过时,其在滋养心灵、陶冶品性,提升现代生活质量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仍然值得重视。而要充分认识文学经典的这种作用,就必须基于现代生活情境对其加以观照和阐释。因此,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很有意义。他还指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是在港陆合作办学的新机制下,传扬古学风,激发新思想,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既促进学术的发展,又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已成为我校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吴校长、冯燊均先生与各位主讲学者在主席台前就坐

研讨会现场

随后,吴清辉校长向与会学者致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吴校长向各位与会学者致送纪念品


吴校长同与会学者、嘉宾、"中心"同仁合影留念

10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台湾大学中文系齐益寿教授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谢谦教授先后作报告。齐教授的演讲题目为《陶渊明诗的真善美对现代人的启示》,他认为,陶诗中的"真"、"善"、"美"隐然有一模糊的结构,陶渊明是以"善"为本,上达于"真",下贯于"美",而形成融贯真善美于一体的卓绝独到的诗歌意境。

齐益寿教授在演讲中

谢谦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诗可以群--漫谈古典诗词的交际应酬功能》。谢教授在演讲中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阐述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诗歌,把诗歌化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谢教授曾被票选为"川大最受欢迎老师",他的演讲幽默风趣,不时引来阵阵欢笑,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谢谦教授在演讲中

11月10日下午,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张海鸥教授首先为大家献上一场有关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关系的精彩演讲。张教授认为,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有诗意,问题是自己如何料理、忖度、表达。他以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为例,讲述了如何用格律诗词表达现代生活及情感。其才情横溢的诗词作品与充满感染力的诵读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张海鸥教授在演讲中

随后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方铭教授,从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入题,着重谈论了屈原精神价值的现代内涵,指出屈原既是一个坚守理想的政治家,也是一个追求社会公正的诗人。在演讲中,他还从屈原的选择引申到大学生就业,希望大学生能像屈原那样坚守信念,努力去改造社会而不是一味适应社会。

方铭教授在演讲中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赵维江教授作了题为《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的演讲。赵教授认为,唐宋词的情感内容丰富多彩,但不管写什么,它关注的焦点都是人,指向的是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他指出,古典的形式和风格对于矫治现代社会过度发展的弊病,对于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精神文化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点诗词写作对于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成为未来社会新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赵维江教授在演讲中

广州大学中文系的曾大兴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苏轼词的现代意义》的主题演讲。演讲由大家齐声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随后曾教授对苏轼这首经典之作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剖析。他以"羽扇纶巾"的着装人到底是谁为切入点,提示大家在阅读和赏析古典诗词的时候,对古代的一些地理名称等一定要认真细致辨析。

曾大兴教授在演讲中

为使我校学生能近距离接触与会学者,方便彼此间的深入交流,10日晚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特别组织安排了一场师生晚宴。师生晚宴是上届研讨会的创新,很受学生欢迎,本届研讨会延续了这一特色。晚宴设于教学楼A区师生活动中心,由130余名自愿报名的UIC学子和与会学者共进晚餐。晚宴开始后,同学们和学者边用餐边交谈,至晚宴中间,同学们开始自由走动,纷纷聚在学者周围,向学者请益,聆听学者的高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A区师生活动中心晚宴现场,张海鸥教授席前为现场师生即兴演唱他创作的词



同学们在晚宴现场与各位学者热烈交流


11月11日上午,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周建渝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文本互涉"视野中的< 石头记>》的演讲。周教授阐释了"文本互涉"的概念内涵,指出"文本互涉"就是任一文本都是对前人文本的吸收、转化或反诘。他认为,《石头记》在对石头的设置上与《水浒传》、《西游记》两个文本有交互指涉,虽然三本书都提到了石头,但《石头记》中"顽石"的设置其实是对《水浒传》和《西游记》的质疑和反诘。周教授的分析为同学们阅读《石头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周建渝教授在演讲中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刘勇强教以《< 水浒传>接受中的对立思维与传播困境》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从古至今,对《水浒传》的评价分歧最大,争论最多,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水浒传》里充满了"目无法纪"、"血腥暴力"、"蔑视女性"的描写。他认为,《水浒传》的确存在大量与现代观念不一致的东西,应加以批判,但也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水浒传》的主导思想是"替天行道"、是追求社会公正,其中的暴力倾向等,有的是一个过程,有的是一种手段。而且对暴力倾向,《水浒传》也并非一味赞同。

刘勇强教授在演讲中

最后,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冯瑞龙副教授发表演讲,他运用西方悲剧英雄的理论,对元曲中帝王后妃爱情悲剧进行了分析。冯教授以列表统计的方式,举出悲剧人物的种种组成因素,并以之分析了元曲《梧桐雨》和《汉宫秋》里的悲剧英雄。值得一提的是,冯教授在演讲中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澳大利亚某大学学生演绎的英文版元曲,另一段是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威尼斯商人》的豫剧演出,展示了戏剧在不同国家跨语言传播的魅力。

冯瑞龙博士在演讲中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综合讨论。同学们针对九位学者的演讲议题踊跃提出问题,学者们一一给予解答和回应。台湾大学中文系齐益寿教授最后把"君子不器"四个字送给了UIC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大学国文课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出席综合讨论的诸位学者

11月11日中午,历经一天半的研讨会落下帷幕。我校协理副校长陈孟贤教授致闭幕辞,对各位学者和嘉宾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UIC学生能从中多多汲取养料,让自己成为一个既具现代意识,又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时代新人。本届研讨会时间虽然短暂,但经由学者的精彩演讲和师生间的充分互动,使同学们对中国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好国文课的积极性。

协理副校长陈孟贤教授致闭幕辞

同学们在研讨会现场踊跃提问


撰稿:邱星遥,武洋,李乐怡,王乃丹,孙若玉

编辑、摄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主讲人 主办方: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时间 11月10至11日
地点 B101冯燊均演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