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5月11日,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参加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儒道两行 文化自信》电视论坛,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儒学研究院院长王博教授展开精彩对话并现场回答观众的提问。本次电视论坛由中央电视台刘芳菲主持。现将许先生发言中谈到的重要思想整理如下,供参考。(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的主题是“儒道两行,文化自信”。我想应该首先来谈谈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才谈得到儒、道行不行。什么是文化自信?中国人不喜欢对概念做所谓的精确界定。通俗地说,就是当你知道自己家里有什么宝物,一幅字画、一个瓶子,或者是一个可爱的宝宝……先清楚自己的家底;然后,再跟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做比较,看看我们自身有什么特点,中华文化是融合的,在很多方面是有别于他者的,这样我们就有自信。再来说儒道两行。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重要工程。构成丹江口水库的水不是一条河,可能是几十、上百条河汇集在一起。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儒、道就是两条巨流,大家一起向前走,在走的过程中有分流,也有交汇,最后浩浩汤汤到了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水库里。对两行的理解不仅于此,有时候兄弟之间也会有争执,相互质疑,但这都会促进自己思考,相互提升,相互壮大,这样中华民族的河就越来越宽。从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基因来说,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儒道两家融为一体的议论早在唐代就有,到了宋明更多,最后却一直没有成功。我认为,这正好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最好的社会是一体的,又是多元的。多元才有切磋。家庭也是如此,多元才有意思,一个人会很寂寞。我认为意识信仰多元化还是有好处的。我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日本神道教、非洲的原始信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始信仰都做过对话,我从他们身上都能汲取营养。如果我们能够像老子、庄子、孔子一样站在高处,我们会发现先圣先贤设计的这种生活方式,应该说是非常美好的,当然还需要完善,还要朝着更为先进、更为现代逐步走过去。虽然我们看不到儒道两家合二为一,但正是这种多元,且每一元都保留自己的特色,才是民族之福、人类之福。
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当其冲的是儒家,但决不要小看佛道两家。如果没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中国还有没有艺术?难以想象!超越而不离开现实,看透一切规律,超脱物所能及的领域,正是这种多元才让中国文化的之流没有变成小河,甚至断流。佛教也是在适应儒家和道家文化,经过改革后才壮大的。因此我常说,儒释道这三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大家庭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去评论短长,而要发现彼此的长处,互相学习和借鉴。
儒家对待 “功利”的态度
人活在世上,之所以为人的两大特征,一是会思考,二是追求人的价值。那么,人根据什么来思考?老子和孔子作为设计师,给我们设计了可供借鉴的思考模式。德国哲学家、神学家雅思贝尔斯谈到,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六百年间里,东西方出现了四位圣人,分别是柏拉图、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直到两千年后我们还在研究、思考、争执和判断,因此雅思贝尔斯称那个时代为轴心时代。这四位圣人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着让我们思考和追求自身的价值。儒家和道家虽说是两行,但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都是以儒学为主体。因为人口越来越多,疆土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复杂,这涉及到如何去管理的问题。需要从茫茫众生中选取能够代表大家利益,能够带领大家按照老子和孔子的设计图去施工的人。中华民族是幸运的,秦始皇的郡县制改革,从平民中选拔行政官员,变世袭分封制为选拔制,这一制度后来与儒家思想完美结合,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定形于隋朝,精细化于唐代的科举制度以及文官制度。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这一制度从个人角度讲,就是求取功名。士人求功名的目的是为了谋得职位,为老百姓谋福利,为国家民族做好事,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这从总体上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如此安稳,虽经改朝换代但是根不断。所以说我们不是一个完全排除功利的国家,但是这个 “功”是大公之 “公”, “利”是民族之 “利”。把 “功利”跟民族核心价值观完全对立起来,本身就是悖论。因此我们的文化是 “重道而不轻器”。
儒家和道家对待 “生死”的态度
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他并不是拒绝谈生死,而是强调先要知 “生”,这和老子没什么不同。老子讲 “生生不已”, “生”是第一义, “不生”,就什么都不存在。儒家对于 “生”的理解又有不同,归结为 “仁”和 “义”。 “义”,宜也,即合适。名实相符就合适了。 “名”,就是所谓的位置和责任,也就是 “宜”,也就是 “义”。我是老师,就得明白老师的责任,做好老师该做的。孟子讲 “舍生取义”,就是说 “义”比生命更重要。我们在很多岗位上,有时真的会面对生死考验。如果我遇难而逃,就会失去 “义”,在这个事情上,我已经不是个人了,可以为此舍身。儒道两家对于生死问题看法的不同,很多是表述角度的问题。老子强调的是 “天地”、 “死生”、 “有无”等问题,孔子所关心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国家的治理,表述的侧重有所不同。举个例子来说,唐代三位最著名的诗人: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杜甫,是典型的儒家;李白,大家都读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充满了老庄那种道家的想象。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为什么他们又非常推崇王维?他们的诗歌既有对内在本心的静观,又有对炽烈情感的表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只有 “狂”人,所谓 “狂”就是超脱现实,飞到天上俯瞰人间滚滚红尘的人,才做得出这样的诗。如果不是求仙学道,写不出这样的诗。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儒道二者的同与异,在追求概念文理的时候,可以稍作研究,但是切忌不要掉到概念的圈子里,最重要的是冥思、体验,反刍先贤先哲留给我们的教法,回溯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中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吸收他们的营养。
儒道思想对中国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道教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于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民族对美的判断。《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先贤希望后人在看一切问题时,首先要看道,其次看德,再加上儒家把 “德”诠释为 “仁义礼智信”,所以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其他文化对美的判断也有他们的标准,例如基督教认为至大、至美、至全的是上帝,但是上帝看不到,于是有了诸多的代言人,教人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我们的邻人,即 “黄金律”。中国文化则更多是出于自然。孩子最亲的是父母,其次兄弟,慢慢拓展到朋友、陌生人,乃至天下。这种扩展是自然而然的。道德是中华民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源于自然。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我认为儒道精神中所包含这种源于自然的道德更适合于我们中华民族。说到艺术,中国画以山水见长,写意而不写实,其实他画的是道家的心境。它不一定很像,但就是很秀美,点到为止,剩下的你去想象,这叫做留白,体现了道家的虚无,无中生有,这都是道家带给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现在特别流行一种乡村旅游叫 “回归自然”,这种理念正是源于道教所提倡的 “自然”。
儒道思想对中国人行为礼仪的影响
任何信仰和宗教都有一定的礼仪。虽然老子一再告诫人们,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的。 “强名之曰大”, “大”也是勉强命名的。可是完全不说也不行,为了让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体验 “道”,后来慢慢出现了仪轨。仪轨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激励。儒家有一套礼仪,现在基本可以复原为以 《礼》 为主。礼仪的设计者是用心良苦的无名英雄。无论家庭里、社会上、宗教中,乃至国际社会相互交往都需要一套礼仪,表面看是约束,其实背后是激励。礼仪的条文写出来是干巴巴的,但是一旦进到那个场合,那种氛围和气场就是不一样,能够给人一种激励,策发人对道德的追求。中国自古被称为 “礼义之邦”,我们现在提倡 “仁”、 “爱”,也应该提倡 “礼”,要由宗教、小区、家庭、学校开始。道家最初没有仪轨,道教形成以后就开始慢慢形成了一套礼仪,有些是参照儒家礼仪,有些是参照佛教。中国佛教的仪轨也是在南北朝以后形成的。所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道家既然讲和合,包容性非常大,不仅包容人类中的他者,也包容异类。还有很多礼仪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递给别人弓的时候,弓弦对人,递刀是刀把对人,五体投地是表示我没有武器等等,外国的拥抱也是为了让人放下戒备,彼此成为朋友。这些都汇聚了着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
儒道两家能否解决生态危机?
拯救世界不在于任何外在的创造,而是靠人心。治国难,治家难,治心更难。儒家讲慎独,庄子讲心斋,就是反省自身。现在很多人无视环境变化,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利润,积累财富,这种局面要彻底改变可能需要几百年。但如果中华文化能够走向世界的话,我想至少能造成一些阻力,让生态恶化的速度放慢一点。虽然我们不能翘起地球,我想至少能让人类心灵退步的速度减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希望通过这样能够让益多一点,损减少一点,这就是我有限的一点愿望。
儒道两大支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儒道两家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到礼仪制度、宗教艺术,再到最底层的价值观、宇宙观、道德观、审美观。从表面看差别很大,但是越往下沉,越接近。这就是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多包容啊!我们常常做傻事,用一个价值标准来判断,特别是终极关怀的问题。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教训,200多年来,殖民运动让世界一元化,结果却问题丛生。中华民族经过反省,发现古圣先贤的教导具有合理性,开始掉头。很多西方人也发现东方确实有宝贝。因此,我们现在复兴传统文化适逢其时,适应其势。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来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贡献劳动力;第二阶段,我们正逐步开始贡献知识和技术。外联社报导说,中国的科研成果正在井喷。我想,未来只要立德树人,我们的聪明才智会继续井喷下去。第三阶段,我们还要贡献中国人的智慧。这二百年我们的确从西方学了很多东西,从思维方法到科学技术,但西方文化也带给了中华民族心灵上的创伤。尽管如此,中华民族还是大爱包容,我们愿意一切向前看,我们希望 “一带一路”能够从中亚走向东欧、西欧、美洲,乃至全球一起构建 “一带一路”,大家相融相合,共同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人类发展和进步自有他的规律,也就是道家说的 “自然”。我是人类文明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在走了一段弯路以后,人类还是很有可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也许我看不到那一天,但是没关系,即便化为灰尘我仍然要飘荡在这个可爱地球的上空,看到中国智慧服务于全人类,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
文章原载于中国文化院网站
原文链接:
http://www.cefc-culture.co/2017/05/%E8%A8%B1%E5%98%89%E7%92%90%E5%85%88%E7%94%9F%E8%AB%87%E3%80%8C%E5%84%92%E9%81%93%E5%85%A9%E8%A1%8C-%E6%96%87%E5%8C%96%E8%87%AA%E4%BF%A1%E3%80%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