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实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实践 >> 君子六艺 >> >> 正文

中华射道课程体系

一、射道概念:三要义

古文射字由弓、箭、手(代表人)三要素构成,表意充分(见图3),本义是人运用弓箭射击目标。所以,射道首先是“作为身体实践的射箭之道”,此阶段“志于靶心”。从射箭之道引而申之则是:人如何运用手上的资源来达成目标,即射道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做事之道”,此阶段“志于成事”。再引申就是:人为三要素中的主体,人的身心表现决定了射事的成立与否以及最终的结果,即射道还是“作为道德实践的成人之道”,人在成就射箭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此阶段“志于道义”。换言之,射道表面是在学习“射箭”,其实是在学习“做事”,核心则在“成人”。


二、教育理念:“德艺双修”的现代转化

《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德艺双修”的理念历来成为许多传统艺术传承的座右铭。“艺成”是成就射艺的做事之道,这是基础,故为“下”;“德成”则是成就德行的成人之道,是终极目标,故为“上”。《礼记·射义》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又说:“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谓是古代中国式的全人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价值有重要的论说:“作为整体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具有从心理上、体格上、道德上、精神上、社会上使个体充分发展的多重功用。它能够培养健康体魄且塑造健全人格,同步促进个体的生物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并在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就完整人格(摘录自“新华网: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2024-08-27”)。


三、四维度之教学内容及目标

射道以射箭为“进德修道”的载体,所以必须学会射箭,但射箭之目的不同,射箭的方式就不同。射道以培养德行、成就人生为目标,所以特别注重运动的健康、学习的过程以及如何去教学。

1、技能维度:过程管理之方法论

课程通过教学标准化的“射法八节”,即把射箭的全过程分解为“立身、搭箭、扣弦、注的、举弓、开弓、发矢、收心”等八个规范动作,形成可量化与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式的技术习得路径(见图4)。

图4:射法八节

节有三层涵义:发展义,如竹之生长节节高;节制义,环环相接,节节相应;节奏义,身心和谐律动。在一射之中学习过程管理,每一箭都是如此的循环控制,直至练成自觉自律,身心和谐律动。始于立身,终于收心,每一射都是全新的一箭,每一箭都是心志的锻炼。




2、礼仪维度:“执事敬”之认知论

技术习得之外,导入“躬身敬礼、前进礼、搭箭敬礼、执弓敬礼、后退礼”等5项基础礼仪(见图5),使古代“君子之争”的理念具象化为现代团队合作训练模块,最后落实在“同修射礼”上(见图6),即在两人共同进退和依次射箭的过程中去体认团队合作的核心精神——与另一自立自强的个体合作。

图5:基础礼仪

图6 :同修射礼

A.所有射手依次在“始点”行躬身礼,然后进场。 

B.各就各位后,上射先射一箭,然后轮到下射,两位射手依次发射4箭。

C.射毕,等到所有射手都回到“中位”后,一起面向目标行躬身礼,然后依次退回“始点”。

3、道义维度:“立义为的”之价值论

每次上课前,师生一起诵读《礼记·射义》摘录文句以及王阳明解读“射以观德”所写的《观德亭记》,作为学习射道文化的重要经典文本。后期则依据教学进度给予适时的导读,启发学生对道德文化的兴趣,升华其认知维度。

4、德行维度:变化气质之工夫论

《射义》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道的学问之道无他,就是要在面对得失胜负的一射之中,求得“正心”,即在射箭之中学习如何“正己而后动”,学习如何“反求而后正”,即在射箭之中慢慢克服争胜、急求、恐惧、犹豫等心态,这就是修养德行的具体工夫方法,也是“克己复礼为仁”在射箭学习之中的体现。


四、螺旋式课程结构

考虑到现阶段全人教育课程每周上课一次的特点,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14周的教学时长。每周定期一次课程,每次连续教学2学时。第1至第5周教学“射法八节”以及基础礼仪,这是个人基础技术与基础知识学习的阶段。第6至9周教学“自修射礼”,这是个人独立完成整个射箭及进退的阶段。第10至13周教学“同修射礼”,这是体验团队合作精神的阶段。在整个学习期间,结合弓箭原理、技术、礼仪以及经典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融入思政教育的要义,启发学生追求更高之人生境界。第14周则安排期末技术考核和书面考试,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阶段,亦是学生系统反思整个射道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变化的最后一堂课(见表1)。

表1:课程进度结构

教学阶段

周次

核心内容

思政融入点

筑基期

1-5周

射法八节/基础礼仪

自律/求正/反求

独立期

6-9周

自修射礼

慎始慎终/独立意识

合作期

10-13周

同修射礼

合作意识/君子之争

深化期

10-14周

文本导读/启发

反思自我/提升认知


五、过程导向之量化考核机制

射道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大项:第一项是“课程参与”,占总考核的40%(其中出勤率占60%,课程中的表现占40%)。第二项是“期末技术考核”,占总考核的40%(其中进退礼仪及“射法八节”动作的考核占80%,中靶的成绩只占20%)。第三项是“期末笔试”,占总考核的20%。显然易见,此机制强调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见表2)。

表2:量化考核权重

考核大项

大项权重

具体小项

小项占比

课堂参与

40%

考勤情况

60%

课堂表现

40%

期末技术

40%

进场礼仪

25%

射法八节

30%

退场礼仪

25%

射中成绩

20%

期末笔试

20%

内容完成

40%

感悟深浅

60%


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1、器艺明义

从弓弦的作用说明“弓无弦不张,人无礼不立”的立身原则,从弓箭结构正直为本、屈伸为用的原理说明“立德与权通”,从一张一弛的射箭技术说明做事要“张弛有度”。从“正、直、审、固”的射道工夫原则,来说明做人做事如何落实“正己而后行,反身而后求”的智慧。从“射法八节”的技术习得路径,来说明“过程管理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论。

2、礼仪陶冶

在教学和练习礼仪时,说明“执事敬,与人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落实“慎始慎终”与“其争也君子”的精神,由此渐渐陶冶身心。

3、经典启发

通过每节课站立朗读《礼记·射义》摘录及《观德亭记》文本,以及适时的解读引导,启发学生“立义为的”价值观。

4、环境默化

营造整洁、安全与典雅的教学环境(射圃),要求教学器具取放有序与保养有法,以及“弦上无箭慎勿放,弓前有人切莫开”的良好习惯,培养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和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