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澳門大學榮休教授施議對於《選堂遺韻:全球華語高中生饒宗頤詩詞鑒賞大賽》開幕儀式上,主講《饒宗頤先生步韻和詩釋例》。茲據實錄要,以饗讀者。
一、饒宗頤教授簡介及“饒學”
饒宗頤教授,乃當代一代通儒,堪稱百科全書式之學林巨擘。其於史學、文獻學、經學,乃至甲骨學、秦簡學、敦煌學諸多領域之卓絕建樹,早已蜚聲國際漢學界,尊定不祧之宗師地位;而其於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琴藝諸多藝文方面之驚世成就,尤令人傾倒嘆服。迄今為止,猶未見有學者涉獵如此宏闊廣博,而造詣復能如斯精深專粹;饒公實集中外學人、藝術家之萬千氣象於一身。
早於一九九八年八月,施議對教授在潮州舉辦之饒宗頤學術研討會上,首倡「饒學」之概念。
二、施教授循饒公自幼習詩步韻至耶魯講學之詩路歷程,擘分三大脈絡闡釋
1. 聯句與和韻,素有心得
饒宗頤年十二始學為詩,聯句與和韻,素有心得。集中詩詞,多和韻之作。1961年,寓長洲。案上有阮籍《詠懷詩》,計八十二首。乃依韻和之,五日而畢。
曾謂:「夫百年之念,萬裏之思,豈數日間所能盡之耶?但以鳴我天籟而已。」(《長洲集》小引)明確表示自己的和韻,本非效阮公之體,作阮公之詩,而乃次其韻,寫我憂勞。「雖和猶如自作」。
2.訪學耶魯和周詞與形上詞創作
一九七〇年,饒公五十四歲,應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德裔漢學家傅漢思(Hans Hermann Frankel)教授之邀,赴美任該校研究院客座教授。初抵一月間,結詞集《榆城樂章》;繼而遍和周邦彥(清真)詞,遂成《晞周集》。
《榆城樂章》小序雲:
來榆(指新港New Haven,舊稱榆城)一月,頓爾多詞。自作寫官。未遑手定。意內言外,但遣有涯。江水淺深,難傳欸曲。選堂並識。
卷末復識:
居新港九閱月,授課之暇,遍和清真。復得詞將四十首,都為一集。遊子懷鄉,偏多感慨,西詩所謂Nostalgia者也。新港舊植榆樹(elm),有榆城之稱。閒居既愛其名,因號詞曰「榆城樂章」,紀其地雲。 選堂又識。
此間詞作,浸染漂泊羈旅之思與桑梓故園之念,亦古來詩詞恆見之題旨。
3. 形上詞之獨運匠心
施教授詳析「和韻」三法:依韻、次韻(步韻)、用韻;並指饒公尤為鍾情次韻。
復以經典對照:周邦彥《薔薇謝後作》與饒宗頤《六醜》同調而異旨——前者借落花喻佳人,抒發春歸花謝之惋嘆;後者藉夢入眠,詠嘆夢境與文明創造之哲思。施教授逐句剖解:饒公如何以燕翼喻夢、以飄絮擬情緒,又以「蘭襟沁處餘香澤」承上啟下……藉此彰顯饒公化古為新、融形上意趣再造詞體之恢弘氣魄。
節錄對照,周邦彥《六醜·薔薇謝後作》(黑色字行)和饒宗頤《六醜·睡》(藍色字行):

較之兩宋詞家,饒公詞風當與蘇軾為近。東坡「以詩為詞」,於詞中寓理;饒宗頤則創「形上詞」,乃自詩境臻於哲思之躍升。若為定論,當謂饒宗頤之形上詞,乃詩人之詞中之學人之詞。評騭饒公形上詞,已非關乎本色與否,實乃高明與否之境界。
一九六三年,饒宗頤秋訪南亞,宛若玄奘再行,沿途考訂,遂成《佛國集》多首。其和東坡七古之作(黑色字行),既抒胸臆,復資考證,盡顯其「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之學人襟懷。

講座尾聲,施教授呈現饒公晚年禪意盎然之創作。其以荷葉荷田、雲煙花外為意象之小令,熔儒釋之學與清雅意趣於一爐,既為心跡之流露,亦臻化境之圓融。
三、施教授詞作
金縷曲
2010年,為饒公九十五華誕於敦煌特展賦此以賀
蓋世饒公學,斟酌仰南鬥。學際天人饒宗頤,部集群書卓犖。德鏡清琴素懷寄,塵靄衆山如濯。龍鸞炳,文章穎爍。我志述刪千春映,騁良圖、上下看橫廓。存大雅,正聲作。
初成一卷重交託。二儀兼、函弘韞櫝,從容優渥。
屋滿春風榮末座,筆陣空來夜斵。數叢菊,新開籬落。好樹凋殘秋蔬盡,履巖崖、萬仭無橋彴。南鬥仰,以斟酌。
南柯子
2025年5月21日賀“選堂遺韻:全球華語高中生饒宗頤詩詞創作大賽”開幕
蓋世饒公學,雲飛酒自斟。
圖經細覽抱煙深。
種竹庭園百莖待成陰。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江山勝跡復登臨。
若問當時也似此時心。